名字: 张九龄
初级专业: 朝名宰相

名字: 张弼士 (1840-1916)
初级专业: 企业家

名字: 张榕轩 (1851-1911)
张耀轩 (1861-1921)
初级专业: 华侨实业家

背景历史:

张弼士,原名肇蟹,别名振勋。1840年生于广东省大埔县西河镇。年少时,家境贫困,每日编箩织篓度日。16岁时,随人渡海到当时荷属巴达维亚(今印尼的雅加达)。从当米店的伙计开始,直至于头有了积蓄才自己开设商行代销各国的酒类。

19世纪末,他在南洋垦植橡胶,椰子、胡 椒、咖啡等和开采锡矿。他凡事都亲力亲为,加上筹划得法,由是业务一帆风顺,获得惊人利润,成为当时海外华侨中首屈一指的巨富。从此,他亦官亦商,走上仕途。1892年任清朝廷驻槟椰屿领事。1894年领新加坡总领事,闽广农工路矿大臣等职。中华民国成立后,出任全国商会联合会会长。他在任上时,凡有益于华族之事,无不尽力而为,故甚得侨众之爱戴。

为了振兴祖国工业,粥士先后投资兴办粤汉铁路、广三铁路、创办山东烟台张裕酿酒公司,广西三岔银矿、广东金矿和广东福惠玻璃公司等工矿企业。

1894年,他投资三百万元开办的张裕酿酒 公司是中国最早采用现代科学技术酿造葡萄酒的大企业,规模为东南亚第一。

1915年,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商品博 览会上,张裕公司生产的“可雅白兰地”、“琼瑶浆”(后改名“味美思”)、“解百纳”(后改名“玫瑰香”)三种名酒参加展出。结果“可雅白兰地”获金质奖章,后两者获最优等奖状。身为中国实业考察团团长的张弼士自到会领奖。从此,“可雅白兰地”便改名“金奖白兰地”,驰名全球。

他与张煜南、张鸿南兄弟共同集资,在巴城、亚济办了两家远洋航运公司。从此,由华侨创办的第一批远洋轮船,飘着大清龙旗开始航行在辽阔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上。

张粥士热心社会福利事业和教育事业。1900年,中国黄河决口泛滥成灾,他发起募集 一百余万两百银,赈济祖国灾民。抗日救亡时期,粥士募巨款助国,甚得李鸿章赞尝,委任他总办佛山铁路,掌管中国通商银行等要职。后又奉诏进京,清光绪帝传旨嘉奖,先后尝给侍郎、督办铁路大臣、商务大臣兼槟城管学大臣。

辛亥革命后,粥士被袁世凯聘为总统府顾问、南洋宣抚使。民国三年任命为政院参政,隔一年受派往美,充实业团长

在新加坡,他首先创办了中华学校。在他的带动之下,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两地相继办了八所华文学校。他还给香港大学捐银十万两。临终前,他还许愿要捐款为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兴建校舍。后来,他的后裔尊嘱兴建了。

1916年9月12日,他因心绞痛突发逝世于巴达维亚,享年75岁。他的灵枢由巴达维亚运回祖国故乡安葬时,途经新加坡、香港、荷英政府均下半旗致哀。

背景历史:

张榕轩、张耀轩昆仲是我国近代著名华侨实业家和爱国侨领,是潮汕铁路的创办人。

张榕轩,名煌南。张耀轩,名鸿南。是广东省梅县松口人。榕轩少年时,只身到荷属苏门答腊的老武汉埠,初在张粥士门下任职员,后来自立门户,在棉兰经营商业和垦植业。

1878年,张榕轩投巨资与张粥士在日里合 股创办垦殖公司和日里银行。

1879年张耀轩在其兄所办企业任总管。后来也在西甫兰买下一处大种植园,种植橡胶,成为当地第一个华侨种植园主。

荷兰殖民当局以张氏昆仲僻埠有功,向他们兄弟先后授予雷珍兰(相当于中尉)、甲必丹(相当于上尉)之职。还任张榕轩为华人玛腰(相当于少校)职务。他们在任上时都尽力维护华侨利益。

张氏兄弟对于振兴祖国实业也不遗余力。在广东建造了潮汕铁路,这是华侨投资创办的第一条铁路。潮汕铁路建成后,清政府为表彰他们的业绩,于1907年授强榕轩为三晶京堂候补,后又委任为考察南洋商务大臣,授荣耀轩为四品京堂候补。

他们同情、支持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。张耀轩在同盟会会员谢逸桥发动下,捐了一大笔资金给同盟会。1912年,孙中山临时大总统特为张耀轩亲笔题赠”博爱”大字一幅,以表彰他对革命的支持。

张氏兄弟还乐善好施,热心公益事业。他们在侨居地棉兰独资创建华人敦本学校和各埠中华学校校舍、建造棉兰日里河大铁桥、济安医院、麻疯医院对病人实行免费治疗。曾慷捐十万元给香港大学。

对祖国、家乡的文教公益事业,他们亦慷慨解囊,1902年,张榕轩捐八万两白银给广州一所高级中学作基金。他们共同给故乡松口捐建高等学堂、公立学校、溪南学校。还筑河堤数百丈,以防水患。此外,还在松源、福建等地捐建桥梁,捐建岭南大学“耀轩楼”。对1911年潮州水灾,1915年广东、江西、浙江的 水灾都捐款赈灾。

他们出资编印出版一部从宋至清故乡先贤遗诗“梅水诗传”十三卷。

1911年,张榕轩病逝于棉兰市。张耀轩于 1921年病逝于棉兰市。

背景历史:

张九龄为唐朝名宰相,为广东省曲江人士。幼时悟性奇高,善词能文。长大后,参加科举考试登进士第,初入仕途时任校书郎。

唐玄宗为选贤才,曾召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,九龄对策高妙,得授右拾遗,续开司勋员外郎、秘书少监、集贤院学士、副知院事、再迁中书侍郎。

九龄为官正直,有贤名,在任上为了国是常向上陈奏,因见解独特,多被纳用,后复拜中书令,尚书右丞相,堪称官运亨通。

九龄为相时甚关心民虞,常教河南百姓引水种稻,深得民心。后在任上因荐人为官不当,被奸臣之诲言所害,被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。九龄因之请归乡里。他回到故乡后,曾领导曲江乡亲开凿了一条梅岭大路。不久后却遇疾而卒,享年六十八岁

名字: 张世笈 (1893-1944)
初级专业: 新加坡茶阳(大埔)励志社创始人之一

名字:张发奎 (1896-1980)
初级专业: 将军

名字: 张鼎丞 (1898一1981)
初级专业: : 副委员长

背景历史:

张世笈,号进之。祖籍广东省大埔县。为茶阳名学者强梓抒长子。清末毕业于大埔县官立学堂。20岁南来新加坡及马来亚,仅数月即北归。后再度南来,曾任太平修齐学校校长,大山脚日新学校教师。后辞去教职,转人商行,初任槟挪屿大中公司书记,继组织眼镜公司。不数年,在新加坡、槟城、泪水、曼谷等地,陆续开设亚东眼镜公司。

1936年,被推举为新加坡荼阳 (大埔) 会馆,启发学校、茶阳回春医社三团体之总理。任内重修宿舍、扩充教室、增建医社病室。曾与华社领袖张梦生、黄小品、陈育民、吴岳朋、邓文光等创设茶阳励志社。

1942年新加坡沦陷,因参加抗日于1943年2月被捕,1944年死于狱中,终年51岁。

背景历史:

张发奎将军,原名翼斌,字向华,广东省 始兴县青华乡彩岭村人。

军幼年在乡中接受教育,于1911年前往广州,考入增步工业局为学徒。

1912年,将军响往革命号召,毅然从军, 考人广东陆军小学堂,经该校教官邓铿介绍加入同盟会。

1914年升入武昌第三陆军小学,同年加入 国民党。

1916年5月,他参加由孙中山领导的第二次 讨伐袁世凯之役。

1920年8月,“授闽粤军”回广东,驱逐盘 踞广东的桂系军阀,他任督战队长。

1923年1月,孙中山联络滇桂军人粤讨伐陈炯明,他率部与工兵营营长,邓演达起兵响应。他因进攻肇庆有功,升任独立团团长。

1924年春,将军参加第一次东征,屡立战 功。

1925年7月,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,第一师扩编成第四军,张发奎任独立旅旅长。在南征中,他先后任副师长,师长。

1926年7月,国民政府在广州誓师北伐,他奉命率第十二师出发北伐,大小战役无不从,尤以”汀泪桥”一役,闻名中外,将军挠勇善战,屡建奇功,获得国人赞誉,赢得第四军“铁军”之荣誉,升任第四军副军长,次年升军长,旋兼十一军军长。续败奉军,克开封,进郑州。升任第二方面军总指挥。

1937年,日本发动“七七事变”,他担任抗日战争的高级指挥官。

1938年夏,最发奎参加武汉外围作战。第二年春,在粤北与日军苦战获胜。

1940年春,再败敌人于昆仑关外,乘胜进击,克复南宁、龙州、钦州防线。

“八一五”日本投降后,强发奎被指派为广州地区受降主官。9月16日在州中山纪念堂接受日军签署的降书。

1949年3月,辞去陆军总司令职,一直寓居香港。

将军一生戎马,尽忠为国,处事公正,待人坦诚,故能将士用命,迭奏奇功,诚一代名将也。

1980年3月10日,他病逝于香港。

背景历史:

张鼎丞,原名张福仁,1898年生于福建省永定县。

1918年起,先后任小学教员、校长、积极 参加青年运动、农民运动,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。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和其他同志一起领导上杭、永定、龙岩等县农民武装暴动,开展游击战争,进行土地革命,建立工农兵政权。他是闽西根据地主要创建者和杰出的领导者。

1929年5月,率部配合红四军人闽作战,并任红四军第四纵队党代表。后任闽西军政领导职务。

1931年任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、土地 部长。中央红军长征后,他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,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。

日本人侵中国后,他与当地国民党谈判,组建了闽西南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,后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员,在苏南战场沉重地打击日本侵略者。

1939年他奉召回延安任中共中央党校二部主任,并参加了党的一些重要工作。解放战争期间,他任华中军区司令员。

1949年7月,他率领十兵团进军福建,解放 了八闽大地,并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兼人民政府主席、省军区政委。此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四书记和中共中央组织部第一副部长、代部长等领导职务。

张鼎丞曾历任中共中央委员。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。在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十年内乱中,他遭到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严重迫害。

在第四、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,他被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。他坚决贯彻改革,开放的政策。

1981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,终年83岁。

名字: 张梦生 (1899-1977)
初级专业: 华社领袖

背景历史:

张梦生,字公亮,祖籍广东省大埔县。先生自幼聪慧过人,幼人私塾。十三岁时随父南来在新加坡英华学校受英文教育。后从新加坡到马来亚芙容协助父亲处理当铺业务。成年时回乡完婚,婚后再度南来,打理新加坡丹戎巴葛区恒裕当和实龙岗路大利当。

1932年,当业扩展至吉隆坡、马六甲和太 平等地。日治期间,其当业损失重大。战后,重振新加坡的恒裕当和大利当,以及吉隆坡之同利当和同裕当。

1950年,在槟城创办大生当及大信当。

生居身俭朴,和蔼可亲,商余自修中英文,孜孜不倦,造诣不凡。热心公益,从不后人。曾担任新加坡茶阳(大埔)励志社荣誉社长、中华医院名誉院长、里吾吾利区咨询委员会主席、圣约翰救伤队第六联队主席、茶阳(大埔)会馆、启发学校、茶阳回春医社三机构主席、南洋客属总会会长、广东会馆会长或副会长、当商公会会长、新加坡张氏总会会长、同济医院副主席、南洋大学理事、中华总商会董事、华侨中学董事、南洋女中董事、中华女中董事、立化中学董事、中正中学董事等。身兼职务繁多,任劳任怨,对国家社会之贡献极大。

1957年初委为新加坡华人参事局委员。 1958年受委为太平局绅。1963年获颁新加坡公共服务星章(BBM)。1965年5月29日又获彭亨苏丹授予拿督勋衔。新加坡茶阳(大埔)会馆特赠予上书“德昭爵显”匾额。

先生赋性忠厚,待人以诚,律己以严。生平对教育慈善公益事业,无不悉力以赴。战后秉承父翁遗志,独立出资,继续维持故乡崇志学校,使莘莘学子,免费就学,造就人材。1965年4月18日,新加坡张氏总会召开奖学基金委员会会议时,先生捐献奖学基金一千五百元,以资助教育事业。

1977年春,先生病逝于奥士里路寓所,享 年积润八十有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