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lways Professional, Always Caring

专业护疗,时刻关怀
  • 公会介绍
    • 会长欢迎词
    • 客张史略
    • 客家会歌
    • 第43届 (2021-2023) 理事会
    • 董事组织
      • 第 43届 (2021-2023) 顾问团
      • 产业信托人
      • 荣誉团
    • 历届理事
      • 第42届 (2019-2021)
      • 第41届 (2017-2019)
      • 第40届 (2015-2017)
      • 第39届 (2013-2015)
      • 第38届 (2011-2013)
      • 第37届 (2009-2011)
      • 第36届 (2007-2009)
    • 客张宗长人物介绍专访
      • 力昌宗长
      • 占宜宗长
      • 振兴宗长
      • 远功宗长
      • 道昌宗长
      • 荣发宗长
  • 客张馆
    • 客家张姓源流
      • 军武之姓–张姓
      • 张姓的来源
      • 鄞江张氏上祖派衍概况
      • 鄞江始祖张化孙
      • 张化孙后裔播迁概况
    • 容属张氏先贤列传
    • 张姓的郡望堂号
  • 活动组织
    • 康乐活动
      • 文教
      • 康乐
      • 福利
      • 交际
      • 慈善活动
    • 庆典活动
      • 新春团拜
      • 春祭大典
      • 秋祭祭祀
    • 历届庆典
      • 委员会选举
      • 理事会就职典礼
      • 理事会会议
      • 年度常年会员大会
      • 周年庆典
    • 演出
    • 游玩
    • 其它节日
  • 新闻室
    • 视频
    • 公会会讯
    • 周年会庆纪念特刊
  • 申请奖学金
  • 联络我们
客家张姓源流

客家张姓源流

  • Home
  • -
  • 客家张姓源流
军武之姓— —张姓
客家张姓源流
鄞江张氏上祖派衍概况
张化孙后裔播迁概况
军武之姓— —张姓

为何将张姓称为“
军武之姓”?一是据统计,张姓的历代名人中有近三分之一是军事名人,这个比例远远超出其他姓氏;二是因为张姓的由来,也与军事和战争相关。

相传少昊有个儿子叫挥,从小就爱挥刀舞枪,既勇猛,又聪明过人,是弓的发明者。弓箭在上古时期是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。挥因此而被封官,负责监管制造弓箭,官名为“弓正”,并被赐姓“张”。在古文中,“张”字就像一个人持弓欲射的样子,给人一种军士的威武之感。秦末有韩国贵族姬良,因谋刺秦始皇未成被通缉,改姓为张,即张良。张良后来成为刘邦的重要谋臣,封为留侯。望族居清河郡(今河北河县东)一带。张姓很早就是一个大姓,西汉末年就有张姓人南迁到江西赣州及邻近的闽粤等地,成为早期客家先民。

又据《宁都清河大洲塘张氏族谱》载:张姓唐初由韶州迁江苏吴县。鼻祖公张直原居姑苏吴县张家巷,登宋嘉定进士。丁丑任虔化(今江西宁都)县令,《宁都直隶州志》“秩官志”有载。二世张罗、安、智、慧,张安迁宁化石壁,张慧居雩都银坑。四世张兴泰于元大德己亥年徙居宁都黄石大洲塘。

张姓南迁二千多年来,发展为客家大姓。

近现代,张姓人口发展更快。根据最新人口统计资料的分析预测,张姓人口将很快超过李、王两姓,而居百家姓之首。

(转自:赣州晚报 周红兵)

客家张姓源流

张姓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大姓氏,人数众多,分布极广。按照姓氏排列,我国张姓人口排在李、王之后居第三位。人口已超过一亿人,约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,相当于英、法两国人口的总和。张姓后裔不但遍及全国,而且海外亦为数甚众。张姓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

姓源郡望

张姓大致有四个来源。

一、黄帝赐姓
张姓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姓氏,由中华民族共同祖先,五千多年以前的黄帝直接赐姓。东汉《风俗通》记载:“张、王、李、赵,黄帝赐姓”。张姓的由来,《广韵》上说:“张姓本轩辕第五子挥,始造弦,实张网罗,世掌其职,后因氏焉”。《元和姓纂》上说:“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,为弓正,观弧星,始制弓矢,主祀弧星,因姓张氏”。可见,张姓的得姓始祖是张挥。但张挥与黄帝的血缘关系有两种说法:一说张挥是黄帝的儿子,另一说则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的第五个儿子,即为黄帝的孙子。 令张姓人倍感自豪的是他们不仅是黄帝的直系后裔,而且始祖张挥是弓箭和网罗的发明者。对于靠手持木棒、石块去猎取飞禽走兽的远古先民来说,弓箭和网罗的发明确实是一件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大事,极大地提高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。张挥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发明家。张姓人在介绍自己姓氏时常说:“我姓张,弓长张。”一句话就将张姓的特点概括得简洁、明了。
三、改姓
历史上其他姓氏的人因种种原因改姓张,后裔繁衍成为张姓的一部分。如三国时魏国大将张辽原姓聂,改姓张。又如三国时诸葛亮赐南方人酋长龙那为张氏。
二、出自姬姓
另一支张姓是由姬姓而来亦以黄帝为始祖。根据《通志·氏族略·以字为氏》记载:春秋时晋国有人名解张,字张侯,世代为晋国卿士,其后裔以字为氏即为张氏。三家分晋以后,其族人仕韩国为公族大夫,渐成望族。
四、与道教有关
汉代以后,张姓发展很快,这与当时道教的兴起与流传有关。道教自称源于黄帝,又盛行“黄帝赐姓张氏”之说,因此,道教领袖常用张姓。如张角、张鲁等。 历史上,张姓出现了很多名门望族。根据《中国姓氏辞典》,张姓的郡望大致有:清河郡、南阳郡、吴郡、安定郡、敦煌郡、武威郡、范阳郡、牛建为郡、沛国郡、梁国郡、中山郡、汲郡、河内郡、高平郡、襄阳郡、洛阳郡、河东郡、始兴郡、冯翊郡、平原郡、河间郡、魏郡、蜀郡共23个郡望。 清河郡是张氏最早最大的郡望,清河是张姓始祖挥的居住地,本文介绍的鄞江张氏出自清河郡。

鄞江张氏上祖派衍概况

自张挥传至58世张仲,字广明,号仲甫,周宣王时卿士,辅佐周宣王。《诗经.小雅.六月》有“侯谁在矣,张仲孝友”一句,赞颂张仲孝顺友爱之美德。北宋年间,张仲被封为“神文圣武孝德忠仁王”,南宋年间加封为“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帝君”通称“文昌帝君”,建庙崇奉,与关圣帝君同列祀典。70世张侯字仪昭,周考王时为晋国大夫。会诸侯战于鞍,以必死致胜,位列忠贞侯,事见《史记》。80世张良字子房号仁寿,辅佐汉高祖刘邦定天下,封留侯,拜宰相,后人称为帝师,和萧何、韩信同称为辅汉三杰。86世张明,讳嵩,字贵和,号普辉,时值王莽篡汉,世族多遇害,为避仇害,携家族五百余人自徐潜渡扬子江,其中有的易姓罗、许、薛,从此便有四姓不联姻之说,后至衢州鹤林寺经五代复成国族。103世张韪字能万,晋时散骑常侍,随晋元帝南迁,寓居江左。119世张君政字芳清为韶州别驾,便在曲江定居。122世张九龄字子寿,唐开元时贤相,以刚直不阿闻名于世,且文学冠一时。唐玄宗五十寿辰时,大臣皆献宝鉴,唯时任中书令(即宰相)的张九龄以《千秋金鉴录》作礼品上奏,受到玄宗嘉奖。时人称曲江公,卒谥文献,追赠司空。134世张载字穆序,号子厚,宋理学家,迁陕西宝鸡眉县。136世张端字臣楷,诰授宝鸡太守,时值金兵南侵,北宋重和年间(1118—1119)由陕西宝鸡眉县迁至汀州宁化石壁都葛藤凹开基,尊为张氏入闽始祖。139世张扬德,河北太守,生三子,长化龙宋解元,留居宁化;次化孙宋中宪大夫;三化凤宋武举迁福州。

张化孙后裔播迁概况

张化孙儿子为云字辈,18子从长房到第十八房,将其名字连起来便是一首诗, 即18房联诗:

吉庆祯祥集,从龙福自绵;
景星卿帝阙,倬彼定名云。

长房吉云,字瑞世,号一郎,迁田梓头居住,妣王五娘、曾六娘,生六子。嗣孙分迁福建漳州、泉州,广东潮州、嘉应州等地。

二房庆云,字瑞亮,号二郎,迁泮迳,妣林氏,生七子。嗣孙分迁福建福州,江西等地。

三房祯云,字瑞兴,号三郎,迁进源塘居住,妣凌氏,生九子。嗣孙分迁福建泉州、晋江、德化、福州等地,江西省各地。

四房祥云,字瑞庭,号四郎又号十六郎,当时未外迁留在上杭,妣蓝四娘、赖五娘,生七子。嗣孙分迁福建上杭、永定、长汀、武平、新罗、连城、漳州等地,广东梅县、大埔、兴宁、五华、饶平、丰顺、潮州、汕尾、汕头、陆丰等地,江西于都、宁都、兴国、赣县、南康、萍乡、吉安、修水、铜鼓、上犹、崇义等地,湖南浏阳等地

五房集云,字瑞彩,号五郎,迁樟树潭居住,妣邱七娘,生三子。嗣孙分迁福建南平,江西兴国等地。

六房从云,字瑞明,号六郎,迁上杭胜运里黄竹头居住,妣杨八娘,生二子。嗣孙分迁广东程乡(今梅县)、兴宁、五华、潮汕等地。

七房龙云,字瑞华,号七郎,迁上杭胜运里香坑脑,妣胡氏、钟氏,生四子。嗣孙分迁广东嘉应州和潮汕一带。

八房福云,字瑞霭,号八郎,迁广东嘉应州下市攀桂坊,妣刘六娘,生六子。嗣孙分迁上杭小吴地,广东嘉应州、镇平(今蕉岭)等地。此房裔孙万三后裔迁居台湾屏东,族众旺盛,达三、四万人,建有化孙公祠和万三公祠。

九房绵云,字瑞文(有谱瑞元),号十郎,迁广东嘉应州松口,妣陈十娘,生四子。嗣孙分迁广东梅县、大埔等地。

十一房景云,字瑞尧,号十一郎,迁居横山下,妣谢三娘,生五子。嗣孙分迁广东嘉应州、大埔、丰顺、饶平、海丰、陆丰,江西兴国,福建上杭小吴地,连城河源里、张家营等地。

十二房星云,字瑞霞,号十二郎,迁清流县,妣程六娘,生六子。嗣孙分迁福建清流、永安、沙县等地。

十三房卿云,字瑞唐,号十三郎,迁福州,妣苏二娘,袁八娘,生十子。嗣孙分迁福建福州、建瓯、泉州、上杭,广东广州,浙江云和等地。

十四房帝云,字瑞汉,号十四郎,迁潮州,妣易五娘生四子。嗣孙分迁广东潮州、广州等地,福建永定、武平等地。

十五房阙云,字瑞发,号十郎,迁漳州,妣朱三娘生六子。嗣孙分迁福建漳州,广东潮州等地,江西兴国、于都等地。

十六房倬云,字瑞凌,号十六郎(又号家承)迁居徽州(有谱载迁汀州水南),妣钱满娘,生五子。嗣孙散居福建、江西上犹等地。

十七房彼云,字瑞崇,号十七郎(又号家营)妣刘氏,生九子。嗣孙迁居福建漳浦、漳州 ,新罗曹溪、东肖,漳平永福,连城南团水西,武平,永定培丰,上杭小吴地;广东大埔茶阳漳溪西河黄堂村,蕉岭神岗、广福,梅县石扇;江西瑞金等地。

十八房定云,字瑞东,号十八郎(又号三十郎),妣欧阳氏,生八子,嗣孙散居永定金沙、上杭白砂,广东镇平,江西兴国、于都、会昌、万安、吉安等地。

以上十八房中,至今还有5房裔孙没有与祖籍地上杭取得联系,分别是:二房庆云裔;六房从云裔;七房龙云裔;十房绵云裔;十二房星云裔。热切期望各地梓叔和知情者告知上杭张化孙研究会。

经过八百多年的繁衍生息,如今,张化孙裔孙播迁海内外,遍布闽、粤、赣、台、湘、浙、桂、黔、川、皖、鲁、港、澳等省、区,发展到东南亚和世界各国,已达一千多万人,这一奇特现象被客家学研究者称为“张化孙现象”。资料记载:台湾四百万客家人中,张姓人口就有105万,其中百分之九十是张化孙后裔,也就是说,张化孙裔孙在台湾就有90多万人。

订阅客家冲邮件群发

申请奖学金

logo

张姓起源於挥公发明弓矢,是廿八宿星的弧矢星,共九星,属井宿。《弓力千钧东风劲,长空万里北斗明》是军武之姓。如今各方精英俊杰,齐聚本会,讲阿姆话,发扬客家人的勤俭耐劳,以和为贵的精神。《客属裔人话桑梓,张氏子孙叙情谊》,永远是客属张氏公会挥之不去的座右铭!

Quick Links

客张史略
张姓的来源
容属张氏先贤列传
张姓的郡望堂号
联络我们
会员

联络方式

电子邮件: hakkachongsg@gmail.com

电话: 8866 698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