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古代,张姓一直是一个大姓,其历史悠久,族大支繁,恐怕很少有姓氏能与它相比。但就其来源而言,主要有三。
1. 出自黄帝之后挥。据《新唐书•宰相世系表》所载:“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,始制弓矢,子孙赐姓张氏。”又据《元和姓篡》所载:“黄帝第五子青阳生挥,为弓正,观弧星,始制弓矢,主祀弧星,因姓张氏。”由以上这两条史料的记载可看出,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的发明者挥,其后有以最为姓氏的。这一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张姓,最初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,亦即清阳,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。是为河北张氏
2. 出自黄帝姬姓的后代,据《通志•氏族略》所载,春秋时,晋国(在今山西西南部,建都于今山西翼城西)有大夫解张,字张侯,其子孙以字命氏,也称张氏。又载,张氏世仕晋,公元前403年韩、赵、魏三家瓜分晋国后,除部分留原地外,大部分随着三国迁都而迁移。其中,以迁居韩国的张氏影响较大,历代都有入朝为官的。韩国始都平阳(今山西临汾西南),后南迁宜阳(今河南宜阳县韩城),又迁阳理(今河南禹州),最后迁至郑(今河南新郑)。赵国初都晋阳(今山西太原西南),后迁中牟(今河南鹤壁市西),最后又迁邯郸(今属河北)。魏国始都安邑(今山西夏县西北),后迁大梁(今河南开封市)。是为山西、河北、河南之间张氏。
3. 出自赐姓或他姓、他族改姓。(1)据《读史方与纪要》所载,世居云南的南蛮酋长龙佑那,于三国时被蜀相诸葛亮赐姓张,以后其子孙便以强为氏。(2)据《三国志•魏志》所载,魏国大将、晋阳侯强辽本姓聂,后改为张氏,世居雁门马邑(今山西朔县),后成为大姓。(3)出自一些少数民族改姓张氏的。据有关资料所载,汉末三国时,乌桓族中张姓是贵姓;十六国时期由羯族建立的后赵政权中,就有许多羯族张姓,如张季即是;金有辽阳人强浩,本姓高,为东明王之后;元末有蒙古族将领伯颜帖木儿,英勇善战,后归明朝后,明太祖便赐姓张氏;女真族人咎卜任女真千户,以武勇善战著称,明成祖也赐他姓张。另外,女真族中的颜盏氏、赤盏氏等在此时也有改张氏的,等等。这些支族的改姓,使得张氏支派更加庞大,新的成员增加。
《姓氏考略》据《风俗通》注云“张、王、李、赵、黄帝赐姓。”
又,其注引《唐书•世系表》云:“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,赐姓张。”
郑樵注云:(张氏)世仕晋,晋分为三,又仕韩,此即晋公族,以字为氏者。谱家谓:黄帝子少吴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,观孤星,始制弓矢,主祀孤星(按:弧星,《姓氏词典》引作“张星”,误),赐姓张氏。此非命姓氏之义也。(按:晋有解张,字张侯,自此晋国世有张氏。世,《姓氏词典》引作“始”),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。赵有张谈,韩有张开地,赵、韩分晋,皆张侯之裔也。此以字为氏,系出解氏。
或为高姓所改。《续通志•氏族略•总论• 有故改氏》:“金张浩,辽阳人,本姓高氏,东明王之后。曾祖霸,仕辽为张氏。”
或为蒙古族人名所改。《续通志•氏族略•总论•赐姓》载:“明赐元人姓名:哈喇尼敦曰强善;藏布曰强志义。”
或以地名为姓。《续通志•氏族略•总论•以国为氏》“金特嘉氏,其先世居摄皇堡,尝以强为氏。”此以地(国)为氏,出自女真族。
清代高丽族亦有张姓,散处易州、望京等地方。见《清通志•氏族略》。
或为满族姓氏所改:清代满族之爱义氏、罕楚氏、彰锦氏、扎拉哩、扎库塔、颜札、赫乌里等多个姓氏或改为张氏。
或为韩氏所改。汉张良,本韩公族,避秦难改姓张。
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方舆纪要》注云“汉诸葛亮赐龙佑那为张氏。“龙佑那,白族之先。《中国人的姓名•白族》亦载:“三国诸葛亮赐仁果九代孙龙佑那张姓。”
《三国志•魏志》载:魏将张辽,本姓聂, 改为张氏。
《中国人的姓名•白族》又载:唐赐南诏国大首领将军乐进求张姓。乐进求,本无姓,后为张乐进求。
彝族之张姓,则由“都卑普”(蜂族)、“对素普”(鸟族)、“薄以鱼普”(虎族)、“阿鲁普”(獐族)、“那普”(黑族)等所改,见《中国人的姓名•彝族》
羌族之张姓,则由“耶给”所改。本为人名,汉意“獐子”,以名为姓,盖取其汉意“獐”之音,谐以汉姓“张”而得。
士族之张姓,则由“姜加•孔” 、“姜加•阿寅勒”所改。土族语“姜加•孔”意为姜加人;“姜加•阿寅勒”意为姜加村,后或取其首音“姜”,谐以音似之汉姓“张”(或作“章”)而为单姓。
赫哲族之张姓,由则“瞻”字音讹而得。或称”强凯喜本不姓张,民国初年在登记他祖父的名字时,执笔人认为其祖父的名字语音太长,不好写,便以其祖父的官名‘瞻仁大人’的第一个“瞻”改写成‘张’。
苗族之张姓,今贵州之台江一带有分布,由万姓所改。
阿昌族之”张”姓,则出自“喇准”;或称汉张姓融人阿昌而为“喇准”氏。
基诺族之张姓,分布于云南之景洪,由”谢也撒”所改。
锡伯族之张姓,则由张佳氏所改。
东乡族之张姓或始自大湾头门宦创始人穆罕因底尼。相传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,阿拉伯人。穆罕因底尼到临夏传教时比较贫困。到东乡地区以后,大湾头的群众送给他九亩地。此后,他以一个侨居的传教士逐渐成为自耕自食的东乡族人。由于大湾头的人都姓张,穆罕因底尼随乡人俗也姓了张,取名张玉皇,字普吉,后来人们就把大湾头门宦称为强门门宦。大湾头的张姓人,原来是汉族,后皈依了伊斯兰教,连同姓氏一同融入东乡族。
达斡尔族之摄姓,则由札模氏所改,系出倭嚼哈拉。后或取“札莫”之首音,谐以音近之汉姓“张”而得。注(14)—(22)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“出清河、南阳、吴郡、安定、敦煌、武戚、范阳、犍为、沛国、梁国、中山、汲郡、河内、高平十四望。《张氏谱图》云有四十三望(《姓氏考略》)。” 汉代有张骞,出使西域;又有张衡,发明家,又有张机,医家;三国时蜀有张飞、魏有张辽;唐代有张九龄;明代有张煌言;当代有张大千。
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注云“今南京有此姓。”未道其详。
现行罕见复姓。今山西之太原有分布。《山西人口姓氏大全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少数民族姓氏:1.满族姓。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据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注云“满族姓。清嘉庆时广西提督九十,姓此氏。”未道其详。2.锡伯族亦有张佳氏,后改为单姓“张”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•锡伯族》。
《中国姓氏辞典》收载,其据报纸报道注云:“当代璧联姓,今台湾有此姓。”未详其他。
《姓氏词典》收载,其注云”今香港有此姓。”«中国姓氏辞典》注称”当代璧联姓,源出台湾云林西螺,相传该族人本姓张,因受恩于廖氏,乃改姓‘廖’氏作报答,至此人去世后再恢复本姓,以登祀祖先,人称‘活廖死张’。同时规定:此族廖氏不得与张氏族人通婚,避免近亲繁衍。但后世两族青年男女恋爱者时有发生。乃改为譬联姓,‘张廖氏’。今台湾、香港及海外皆有分布。”
颇族姓氏。属载瓦支系,相传为瓦切娃时二十六大姓之一。后或改为单姓“张”,盖取张莫之首音,谐以同音之汉姓”张”而得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•景颇族》。
景颇族姓氏。相传为瓦切娃时二十六大姓之一,未详其他。见《中国人的姓名•景颇族》。
《姓氏词典》引《希姓录》收载,未详其源。
《中国姓氏辞典》收载,其据新加坡《联合晚报》注称“当代譬联姓,如张杨舒仪、张杨亚雄。”
在历史上,“张、王、李、赵”通常因其影响之大,分布之广,数量之多,曾被称为囚大姓氏,而张姓列为其首,可见张姓曾是第一大姓氏。 有关部门统计,张姓总人口在一亿以上,分布几遍中国各地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鲜、壮、京、黎、水、苗、怒、白、彝、羌、士、恫、布朗、纳西、土家、布依、赫哲、仫佬、仡佬、拉枯、景颇、阿昌、基诺、哈尼、门巴、锡伯、东乡、撒拉、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,兹将张姓来源的各类情况简介如下:
远功整理自“中国100个大姓”